創新工作法藝術中心科技含量高
邯鄲文化藝術中心的不可復制性、文化性、“四位一體”是其最為突出的三個特點。整個建筑外形曲線、曲面多,相同的平面少,對施工而言,建材尺寸大小等帶來的技術難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大劇院入口觀眾休息廳為例,造型新穎,入目盡是弧形,視覺沖擊力很強。由于弧形結構多,它的每一個點的定位都需要三維立體定位,沒有一個重復的。從設計上說,其結構錯層復雜,跨度大、空間大、曲面多,不僅給設計者帶來的“挑戰”,同時由于殼體為弧面1500多塊近1米見方的鋁板和外圍青銅幕墻沒有一塊是重樣的,也給施工帶來難度。施工中全部采用三維空間定位,從測量、拼裝、焊接到吊裝,沒有一個點是重復的,工作量和難度都成倍放大。
古樸厚重的青銅城臺與晶瑩剔透的美玉的完美組合是文化藝術中心的亮點,而新材料的運用更讓“城臺美玉”實現完美展現。2.1萬平方米的“城臺”外墻采取混凝土、玻璃纖維、鍍銅做成的GRC仿青銅掛板,這種新型環保節能材料質量輕,大大減少了建筑結構的承重,從而可節約15%的混凝土結構鋼材用量。它還起到外墻遮陽效果,節約了建筑的控溫能耗。這種材料在室外大面積外裝使用,也是全國首例,相關工法填補了國內空白。
大劇院殼體“美玉”和兩冀平屋面,都采用了雙層中空LOW-E玻璃與鋁板混合式幕墻,除了造型美觀,自然采光外,還能調節室溫,利于大型公共建筑節約能耗。文化藝術中心所有混凝土外墻,采用了STP保溫材料。這種新材料厚度僅有1公分,但保溫性能卻是普通使用的巖棉、聚笨板材料的10倍以上。
大劇院觀眾休息廳、兩層觀景環廊、頂層藝術沙龍及文化展示中心大廳等一些大型廳堂,白天全部自然采光,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人工用電照明的應用。
大劇院舞臺面積2500平方米,采取國際上典型的“品”字形結構形式,主舞臺由6塊長18米寬3米的升降移動舞臺組成、兩側舞臺可滑移、后舞臺設有旋轉舞臺,有54道幕布和吊桿,配置先進現代化的舞臺機械、燈光和音響,能夠滿足高水平的歌劇、舞劇、戲劇、交響樂及綜藝等國內外一流團體演出,堪稱國內一流。大劇院舞臺是整個建筑最深的部位,也是最難的部位。施工中,大劇院可升降舞臺的臺倉部位深達-15.05米,施工條件又沒有空間放坡,這里采用了微型樁新工藝,實現了垂直打樁,該工藝填補了國內空白。
大劇院建筑面積約42647平方米,如果采用中央空調全部輻射,能耗十分可觀。為此,在大劇院觀眾廳每個座椅下面,都設有一個冷熱風送風孔,其功能輻射范圍為離地面2米之內,正好是觀眾活動的范圍,采用這種局部處理方法,使大劇院在室內溫控上可節能45%。文化藝術中心所有盥洗用水全部循環使用,中水機房建在廣場北側,頂部是綠意茵茵的種植屋面,處理后的中水可滿足日常保潔、沖洗需要。
同樣,邯鄲文化藝術中心的消防也是超限審查,因其結構錯層復雜,整個中心里所采用的消防設備也都是國內最先進的消防設備,譬如高壓細水霧、消防水炮等全部是在我市首次使用。項目建設過程中,城投公司堅持環保、節能的原則,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等“四新”科技成果,努力提升工程建設科技含量,展現當代城市建設發展水平,項目被評為國內十一個“首批綠色施工示范工程”之一。
市民期冀建設者拼搏共促項目進程
文化藝術中心建設已深深植入到全市人民的心坎上。王為民,我市二中退休教師,自打項目建設開始,每隔一個月,王為民都帶著相機記錄下每個節點的影像,如今文化藝術中心建成,王為民像見證自己孩子成長經歷一樣鼓舞和激動。曾參加國家大劇院建設監理的,每年76歲的梁淮章是該項目監理顧問,家在北京。3年多時間梁淮章駐守現場,三個生日都是在工地度過。他深有感觸的說:“像這樣復雜的結構,在國內都是獨一無二的。”
文化藝術中心作為我市的重點項目,自開工建設之初,就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也成為歷次迎檢工作的必檢項目,僅2012年就迎接中央、省、市領導視察60余次,工程建設各項工作深受各級領導好評。隨著市委市政府這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文化藝術中心項目的建成投用,一座象征邯鄲深厚文化底蘊、標注著邯鄲新時期發展步伐;功能完備的文化藝術殿堂將為我市人民的文化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對于改善城市文化基礎設施,適應區域經濟中心建設的要求,提升城市形象,建設文化強市,繁榮文化事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構建和諧邯鄲,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將發揮積極而深遠的作用。